水穷云起

行到水穷处,坐看云起时。无为,读俗书。

关于张岱(自己的理解)

       少为纨绔子弟,极爱繁华,好精舍,好美婢,好娈童,好鲜衣,好美食,好骏马,好华灯,好烟火,好梨园,好鼓吹,好古董,好花鸟,兼以茶淫橘虐,书蠹诗魔,劳碌半生,皆成梦幻。年至五十,国破家亡,避迹山居。所存者,破床碎几,折鼎病琴,与残书数帙,缺砚一方而已。布衣疏莨,常至断炊。回首二十年前,真如隔世。——选自张岱《自为墓志铭》

       大家应该都知道张岱,他写了《湖心亭看雪》,后来被收进了初中课本,他生活于明朝末年。明中叶以后,宦官擅权,佞臣当道,特务横行,党争酷烈,内忧外患,愈演愈烈。贤能忠直,不是被贬就是被杀。在这样的高压之下必有反弹,思想界涌现了一股反封建思潮。反对理学家的矫情饰性,主张童心本真,率性而行。在张氏祖孙的交游中,不乏这样的文人名士,他们以淡泊名利,追求高雅来标榜自己,如徐渭、祁彪佳兄弟等。这种社会背景对张岱的性格有着巨大的影响。下面,让我们再来看看他的家庭背景:他的祖父张汝霖,是万历二十三年(1595年)进士,官至广西参议(正三品)。父张耀芳,副榜出身,为鲁藩右长史(省委副书记)。张岱不仅是官二代,还出生于书香门第,文艺世家。家中有藏书三万多本。先辈全是学神,精通史学、经学、理学、文学、和舆地学。他爷爷写一本百科全书写了三十多年,后来发现写得太像《永乐大典》所以就不写了。祖孙几代都工诗擅文,咸有著述。正是这样的家庭出身,这样的社会思潮、人文氛围,造就了张岱的纨绔习气和名士风度,决定了他的《陶庵梦忆》《西湖梦寻》的主要内容。

    可以说,张岱出自学霸之家,有怎会是学渣?可他未曾有过功名。这又是为什么呢?

    原来是因为张岱的祖父张汝霖对于张岱意义重大,尤其是读书态度与科场遭遇对其影响最是深远。祖父的经历令张岱体会到科考的虚妄甚至残酷,所以张岱即便一生科名无缘,也不会心塞。而祖父要求张岱读书不专读一家学问,而是广搜博取,尽精力于种种繁杂学问,无意间完成了一位历史学家所该有的技艺与修养。把他培养成了全才。

    既然科举功名不可得,那张岱也开始思考人生,满腹才华又该干嘛。对于古代传统文人来说,他们的终极目标就是修史。拥有对历史的解释权是文人的最大意义和价值。于是,在明熹宗,也就是那位木匠宾天不久,他的第一部作品《古今义列传》诞生了。一听就知道是一部特有正义感的作品,这本书广搜正史、博采野史,只要你是义烈之人,只要你在明前被记载过,基本上就被张岱收了。《义烈传》奠定了张岱一生写作的基调,背驰正统知识和意识形态规训,张岱不一定会记载出名的人,但是凡是他写过的人的人品一定不会差。(好拗口…...)

 1644年,甲申之变,张岱四十八岁,明亡。翌年,好友祁彪佳投池而死,他自杀那晚,曾经留给家人一首诗,大概是讲现在有两条路:一是反清复明:一是以死殉国。他觉得反清复明太难了,所以死了算了。但是张岱表示不服,他认为人即便受尽侮辱也不能轻寻短见,就像司马迁一样,忍辱负重写完了《史记》。所以,张岱下定了决心,要写明史。

    学霸是可怕的,有恒心的学霸更可怕。他开始隐居深山近40年直至去世,自称“野人”,打算完成《石匮书》“石匮”就是为司马迁保全史料之地。大家可能不知道,在司马迁写完《史记》之后,他曾被人追杀,于是他隐姓埋名,最后逃到了石匮这个地方。所以听到这个名字我们就知道这是一部史书,这里不难看出张岱对司马迁的钦佩。的确,张岱在编写《石匮书》的过程中,曾效仿过司马迁,四处奔波求证历史的真实性,只为挖掘出一段段不为人知的明史;只为实现自己年少时的梦想。在编写《石匮书》这部鸿篇巨制的同时,他也在着手写作《陶庵梦忆》。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他生活艰难,虽然他也想过要自尽,还是忍了下来。

    终于,在他的一番努力之下,1654年,《石匮书》完稿,约过六年,《后集》亦告完成,两部明史共计三百万字。是现存较为完备的明朝史书。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。在这不久,他就去世了。

    有人觉得张岱是消极的,因为他前半生的纨绔像极了贾宝玉,他又自称“石公”难道他真是女娲补天留下来的废石?曹雪芹所选的人物原型,难道真的是张岱?这个,我们无从得知。

    也有人觉得张岱修史是对过往之欢娱的深刻眷恋,是消极的。明朝并没有给张岱带来什么直接的利益,没有功名头衔的他之所以毕一生心力写史,说到底仍是因为那份对昔年生活的眷恋。是因为从今而后,生命只有自然的意义,而无审美的意义。那些文字,不管多么清丽,都只是为了在纸面构筑一个回忆的世界。只为了用来对比他晚年的艰苦生活。

    然而我认为我们不能说张岱消极。他是贪图享受的,可谁不喜欢率性而行?是当时的社会和家庭环境培养出了他纨绔的心性,可是这仅仅是他的早年。他晚年为了能写出一部史书,呕心沥血,甚至缺衣少食,垂暮之年独自在深山中劈柴,干农活,可他从未放弃。我们说他消极,是否太残忍?退一万步来说,即使他思想消极,他的行为也足以令我们动容。

    其实,张岱更是一个热爱喧嚣与宁静的人,深深庭院,眼神波俏的丫环,繁花和少年,华丽的衣裳,骏马奔跑的姿态,神奇的灯,烟花在幽蓝的夜空中绽放;还有梨园歌舞,紫檀架上的古物,雪白的手破开金黄的橘子,新绿的茶叶在白水中缓缓展开,这些都是张岱喜欢的事。他喜欢简单,也喜欢繁华,他喜欢世上的一切美好。他一生追求的,是用文字小心翼翼地构造明朝那美好的,虚无缥缈的影子般的世界。

    很多明末的人都有一种明朝情结,在他们国家灭亡时,他们怀念,怀念那个腐朽荒唐而又残酷的明朝。纵然是清统一了全国;纵然是清接纳了中华文化,但是清,始终不是明。即使中原的一草一木都没有变,但是那里的都城已不叫金陵了。物是,人非。所以他们固执地隐居,或者可以说是逃避。即使生活得再潦倒,他们仍旧不愿向清低头;仍旧固执地认为自己是明的子民;仍旧固执地幻想他们心中那个理想的,美好的明朝,感伤现在。他们是可悲的,也是可敬的。

注:部分参考和引用:
1.百度词条:张岱 
2. 李敬泽著《一个世界的热闹,一个人的梦》
3.顾文豪著《回忆者张岱》刊于2010年12月5日《南方都市报》 

 

评论

热度(15)